作為課程與教學活動的重要有機組成部分,作業是學生在非課堂教學時間完成的專門性智力活動,對于學生建構生活意義、增進學習體驗、優化師生關系具有積極效用。然而,由于功利主義和行為主義價值取向的橫行,致使作業面臨著觀念的唯智主義、設計的保守主義和管理的直覺主義等實踐困境。因此,卓校從作業理念更新、分層作業設計和評價機制優化三個層面出發為我們講解高效作業管理改革。

首先,卓校給我們介紹了作業的意涵和價值。作業是教師基于教育哲學對學習資源的重新整合,是學生基于特定學習任務的一種活動。它不完全是教學的附庸,它應該是學生認知與情感的交互作用下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偨Y來說,作業是學生在課堂教學時間之外完成的一種自主性、探究性,有意義的智力或技能活動。而作業的作用體現在: 1.作業能引導學生建構生活意義; 2.作業增進學習體驗; 3.最后,作業優化師生關系。
我們預想中作業能發揮它應有的作用,但實際上作業存在著許多問題。當前作業存在的問題有:1.作業觀念的唯智主義。凱洛夫認為:“家庭作業主要是通過閱讀教科書和完成各種練習來鞏固知識、技能和技巧。”一旦這類行為主義作業模式成為教師的思維慣習,就會陷入“題海戰術”的泥沼。2.作業設計的保守主義。課程預習與知識鞏固類作業容占據著學生作業內容的大部分,而合作探究、動手操作個性化作業內容則微乎其微。3.作業管理的直覺主義。在直覺主義慣性思維的制約與影響之下,目前的作業管理存在著管理失效與失序的困境。 一是作業布置機械繁雜,缺乏學科間的系統籌劃。二是作業評介刻板僵化, 缺乏靈活性、 針對性。
在布置作業方面,教師存在問題,那么,如何有效地布置作業呢?卓校長給我們介紹了有效作業的五個特點。1.要馬上應用;2.要真實情景 ;3 .要教練在場;4. 要同伴相隨;5.要激勵在場。而有效作業的 “最后1公里",叫批改、講評和訂正。1.必須先批改后講評;2.必須確保講評時間;3.必須在老師眼皮底下訂正。只有這樣做,才能發揮作業的最大效用。
最后,要樹立正確的作業設計與實施理念:要堅持育人為本;基于課程標準;凸顯素養導向;拓展創新作業樣式;拓展創新作業樣式。
卓校長從作業理念更新、分層作業設計和評價機制優化三個層面出發為我們講解高效作業管理改革,具體應該如何實施,而我們新老師,會更有方向。本次培訓,收獲頗多。
三四年級組 穆玲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