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之美,美在意境。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前輩先賢給我們留下了卷帙浩繁的詩歌。11月17日下午,梁才學校“榕園大講堂”又開講了,此次講堂由王良勇老師帶來主題為“皎潔的月亮”的詩詞欣賞。



在上古的神話傳說中,月亮代表神秘的天神世界,到了中國文人的筆下,月亮這個意境,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有文學韻味的符號之一。從久遠的《詩經》開始,人們就習慣在皎潔的月色之下思念遠方的愛人、親人、朋友,但又不止于思念。
講座中,王老師首先向大家分享了歐陽修的《玉樓春·尊前擬把歸期說》、李白的《把酒問月·故人賈淳令予問之》、蘇軾的《把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等詩詞。當古人的相思濃烈到必須表達的時候,多以月寄相思,在他們心中,月亮能夠超越空間的阻隔,甚至超越時光的障礙。
古人拜月,如《天問》所寫:夜光何德,死則又育?他們認為月亮的永恒可以超越時間。張若虛也在《春江花月夜》中感嘆,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中國的月亮文化,內涵豐富而美妙,一次榕園講堂,讓孩子們體會了一種自然崇拜,通過對月亮文化的了解,能從中體會到對于圓滿、團圓,以及對于生命的不朽追求,中國月亮文化最深刻的意義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