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案例二
新人教版 七年級上 第四章 圖形初步
4.2 .1 直線、射線、線段(1)
教學分析
【教學目標】:
- 會用字母表示直線、射線、線段,會根據語言描述畫出圖形;
- 能在現實情境中,經歷畫圖的數學活動過程,理解并掌握直線的性質,能用幾何語言描述直線性質;體會直線性質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感受數學價值,提升數學興趣。
【學習重難點】:
建立幾何語句與幾何圖形之間的聯系.
【教學流程】
一 、觀察與欣賞,引入課題(5分鐘)
二 、過程與體驗,探索新知(25分鐘)
(一)學(自主學習、合作學習)(5分鐘)
(二)展(分組展示、個別展示)(10分鐘)
(三)點(學生點評、教師點撥)(5分鐘)
(四)練(自主練習,合作探究) (5分鐘)
三 、總結與拓展,提升能力(5分鐘)
【設計說明】:
1、在本節課的設計中,我順應學生的思維發展,對教材進行了大膽的整合,拓展了知識的深度和廣度,為學生的后續學習做好鋪墊,讓教材活起來。
2、重視數學思想的滲透和教學的“德育化”及學科間聯系,對學生進行勵志和人生觀教育。
3、學生是學習認知的主體,是合作學習小組的成員,學生在“身本教育”中“體驗式學習”,快樂地學習。
4、關注數學課程與現實生活--從欣賞生活中的圖案引入,充分利用多媒體展示大量圖片,幫助學生建構空間觀念突出重點,通過學生合作,借助學具突破難點。最終用數學知識認識生活中的幾何知識,讓學生感受數學課程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感受數學的應用性。
5、關注學生的學習方式--通過設計層層深入、環環相扣的教學環節,為學生提供了獨立思考、相互討論、動手實踐、交流展示的時間和空間,大大調動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和求知欲,提高了學生參與度。
6、關注數學能力的開發--無論讓學生小組合作、還是自主設計圖案,都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了學生的創作潛能,動手能力。
7、力爭做到四大改變:
變“抽象感受”為“具體展示”;
變“遠離現實”為“走進 生活”;
變“靜態呈現”為“動態生成”
變“強化理解”為“潛移默化”
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 會用字母表示直線、射線、線段,會根據語言描述畫出圖形;
- 能在現實情境中,經歷畫圖的數學活動過程,理解并掌握直線的性質,能用幾何語言描述直線性質;體會直線性質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感受數學價值,提升數學興趣。
【學習重難點】:
建立幾何語句與幾何圖形之間的聯系.
自主研修案(預習完成,小班內交流)
一.知識鏈接:
在小學已經學過了直線、射線、線段.請你畫出一條直線、一條射線、一條線段?
直線 射線 線段
二.新知自研:
1、自學教材第125-126頁練習前部分.思考并完成表格:
2.自學檢測:
(1)點和直線的位置關系有: 、 。
(2)過一點能畫 條直線,經過兩點能畫 條直線,理由為
探究展示案(小組合作完成,再組間交流):
探究1:
1、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正確:
①線段AB與射線AB都是直線AB的一部分;
②直線AB與直線BA是同一條直線;③射線AB和射線BA是同一條射線;
④把線段向一個方向無限延伸可得到射線,把線段向兩個方向無限延伸可得到直線.
注意:用兩個大寫字母表示射線時,表示端點的字母一定要寫在前面。
2、如圖,已知A、B、C、D(1)畫直線AB (2)畫射線AC (3)連接BC
探究2:問題:1、學校總務處為解決下雨天學生雨傘的存放問題,決定在每個班級教室外釘一根2米長的裝有掛鉤的木條.本校三個年級,每個年級10個班,問至少需要買幾顆釘子?你能幫總務處的老師算一算嗎?
2、探究:(1)在墻上固定一根木條,至少要幾個釘子?動手試一試.
(2)動手作圖試試:
① 過一點O可以作________直線.
② 過A、B兩點________(能或不能)作直線,能作_________直線.
再過下面的C、D以及E、F兩點作直線試試看
過三點可以作________直線.

3、舉例說明直線的性質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1) 在掛窗簾時,只要在兩邊釘兩顆釘子扯上線即可,這是因為
(2)建筑工人在砌墻時拉參照線,木工師傅鋸木板時,用墨盒彈墨線,都是根據
(3)你還能從生活中舉出應用直線的基本性質的例子嗎?試試看:
探究3 : 點與直線的位置關系
讀下面的幾何語句,畫出圖形.
① 點A在直線a外 ② 直線AB、CD相交于點B,點E在直線CD上.
探究4:
如圖,分別有幾條線段.

(1)請猜想,當線段AB上有10個點時(含A,B兩點),有幾條線段?
(2)當線段AB上有n個點(含A,B兩點)呢(n≥2)?
變式訓練1:如圖AB是一段火車行駛路線圖,圖中字母所示的5個點表示5個車站,在這段路線上往返行車,需印制幾種車票?共有幾種票價?(每種車票都要印上上車站與下車站)

課堂小結:
本節課的知識:
我的收獲:
我的疑惑:
教后反思
直線、射線、線段都是一些重要而基本的幾何圖形,有關直線、射線、線段的概念和性質,表示方法、畫法、計算等,都是重要的幾何基礎知識,是學習后續圖形與幾何知識以及其他數學知識的必備的基礎。另外,本節課中學生將完整地經歷“實物——圖形表示——文字表示——符號表示”的抽象過程,這個過程也是后續研究其他幾何圖形的一個基本認識,具有代表性。雖然小學學過但很膚淺,實物抽象出幾何圖形,再將其表示出來,還要畫出圖形確實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積累。所以設計的時候要由淺入深,慢慢地來,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教學設計我充分利用多媒體展示大量圖片,幫助學生建構空間觀念突出重點,通過學生合作,借助學具突破難點。最終用數學知識認識生活中的幾何知識,讓學生感受數學課程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感受數學的應用性。同時關注學生的學習方式--通過設計層層深入、環環相扣的教學環節,為學生提供了獨立思考、相互討論、動手實踐、交流展示的時間和空間,大大調動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和求知欲,提高了學生參與度。也關注數學能力的開發--無論讓學生小組合作、還是自主設計圖案,都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了學生的創作潛能,動手能力。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存在的問題:
- 預習部署還可以做到金細化,充分調動小班集體群學,幫學,培養學生超前學習習慣,自主學習習慣有待加強。
- 課堂結構還可以更科學,尤其在時間的分配上有點兒前松后緊,學生討論時間可以更長。
- 學生思維拓展的問題用時偏少,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在時間允許時可以稍長,這樣效果會更佳。
- 教師基本功、數學素養還需要提升,努力做到精益求精。
- 教師講得還是有點偏多,盡量把時間還給學生。
- 繼續加強學生數學素養提升和學習習慣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