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縣佳泰路彩虹橋西500米處
+0830-8183199
當前位置:> 培訓中心 >> 校本研修
讓數學教學貼近生活
2016-11-7    作者:lxlc    點擊數:1208

讓數學教學貼近生活

梁才學校:官學良

【內容提要】

數學與生活密不可分,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更離不開生活。離開了生活的數學只能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稊祵W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數學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不可缺少的工具。”因此,數學教學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從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出發,將教學活動置于真實的生活背景之中,達到數學教學生活化,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在文章中我將從教材內容生活化;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讓學生感受到所學知識來源于生活;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數學知識的應用三個方面,談談在數學教學中如何創設有意義的生活情境,為學生提供接觸生活,感受生活的機會,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從而更能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關鍵詞】 生活化 數學實踐活動 數學生活情境

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學生才是學習活動的主人。有調查表明:學生對數學學科的學習興趣會隨著年級升高,越來越覺得乏味,上課會無精打采甚至睡覺。特別是廣大農村地區,由于父母親都外出打工去了,家里缺乏人監管,這個問題就更加突出。大面積的學生不喜歡數學,除了數學學習本身比較抽象以外,我認為與有些數學老師地教學也存在因果關系。因此,目前的數學教學需要進行教學創新和變革,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我們最熟悉的生活環境中學習數學基礎知識。下面我從三個方面談談我的一些看法。

一、將教材內容生活化,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越貼近,學生自覺學習知識的程度就越高。若數學課能從生活實際出發,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感受數學無處不在,將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習動機和學習信心,使思維與活動處于積極主動的狀態。

案例一

在教學“有理數的加減運算”一課時,我首先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引入新課:為體現社會對教師的尊重,教師節這一天上午,出租車司機小王師傅在一條東西走向的公路上免費接送老師。如果規定向東為正,向西為負,出租車的行程如下:(單位:km)

+5,-4,+13,-10,-12,+3,-13,-17

出示了題目以后,老師提問:你們想知道小王師傅在送完最后一名老師送到目的地后,距出車地點的距離是多少?

同學們都回答道:想!

老師:如果你們想知道答案,就認真學習今天我們所學的知識吧?

這樣教師就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教學本節課的知識開了一個好頭。

案例二

在上“字母的取值范圍”一課的內容時,我用課件演示徐靜同學拾金不昧的情景,緊接著播出一則“失物招領啟事”:失物招領,徐靜同學在校園升旗臺附近拾到人民幣A元,請失主前來學校德育處認領。學生驚奇于數學課上老師怎么講起了失物招領的事呢?接著老師和學生通過分析、討論A元所表示的意義。

老師:A元可以是1元錢嗎?學生1:A元可以是1元錢,表示拾到1元錢。

老師:A元可以是5元錢嗎?學生2:可以!表示拾到5元錢。

老師:A元還可以是多少錢呢?學生3:還可以是85元,表示拾到85元錢。

老師:A元還可以是多少錢呢?學生4:還可以是0.5元,表示拾到5角錢。……

老師:那么A元可以是0元嗎?學生5:絕對不可以,如果是0元,那么這個失物招領啟事就和大家開了一個大玩笑!

老師:為什么不直接說出拾到多少元,而用A元表示呢?…… 學生積極思考,思維非?;钴S。

由于學生容易認識具體、確定的對象,而用字母表示的數是不確定的、可變的,因此開始學習學生往往難以理解。本題中的“失物招領啟事”是學生所熟悉的活動,可以很好地激發了學生學習新知的欲望,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了新知識。

二、讓學生感受到所學知識來源于生活

為了讓學生更輕松地學習數學知識,必須把數學問題向生活貼近。這樣我們就必須根據教科書上的問題題目,創設貼近學生的情境,讓學生對學習數學感到并不枯燥,神秘,數學知識就是在生活中發現的。

案例三

學習“游戲的公平性”時,一天,我把全班的學生分為兩個組做一個游戲:兩人輪流從1—30按順序報數,每次只能報1、2或3個數,誰先報到30,誰就贏了。同學們興趣很高,我先讓一部分學生自由地做這個游戲。一段時間后,我問:這個游戲公平嗎?有的說公平,也有的說不公平,雙方爭執不下。然后我讓同學們分析:“要搶到30,必須先搶到多少”,“26”;“要先搶到26,必須先搶到多少”,“2 2”……最后得出結論,必須先搶到2,這個游戲對先報數的人有利。有了上面的規律,先報數的同學果然戰無不勝?。?!原來,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它們正等著你去發現呢!這些實踐活動有效地提高了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就漸漸地喜歡上了數學。

案例四

在教學“角”的概念時,我借助同學們都熟悉的鐘表、墻角、張開的圓規等生活題材,啟發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自主地提出數學問題:角有幾個頂點?什么叫做角的邊?角有幾種……讓學生體驗自己生活中存在的數學,加深理解教材所學的內容,從而培養學生從實際生活中提出數學問題并加以解決的能力。

案例五

在教學“銷售中的利潤問題”時,我出示這樣一個例子引入新課:學校商店的張老師今天賣出了兩種不同型號的計算器,進價都是64元,其中一個賺了15%,另一個虧了15%,在這次買賣中,張老師是賺了還是虧了。你能為張老師解決這個問題嗎?學生在讀了這個題后,都紛紛舉起了手,有的說張老師賺了,有的說張老師虧了,也有的說不賺不虧,熱情高漲。通過這個例題的導入,從而很好地激發了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的注意力長時間集中在課堂上。

三、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數學知識的應用

學習數學就是為了解決日常生活和生產的一些實際問題。當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數學知識后,教師要及時地,有意識地帶領學生走入生活,嘗試用學到的知識去觀察,分析,解釋日常生活中出現的數學現象,并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案例六

在教學《相似三角形》這一章時,為了讓學生體會相似在生活中的應用,我把全班分成八個小組,組織學生來到操場上,分組測量旗桿的高度,小樹的高度,教學樓的高度,讓學生帶好工具,邊測量,邊記錄。學生感覺到好像不是在上課,遇到問題時,不停地討論。他們一個個興高采烈,在愉快中不知不覺掌握了知識,學到了方法,體會到了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感受到數學的無窮魅力。實踐出真知,數學學習離不開實踐。經過這樣的處理,拉近了數學與生活的距離,學生學起來興趣盎然。

案例七

在教學《菱形的性質》時,我創設了這樣的情境:在國慶節快到了,我們學校為了慶祝,在升旗臺上布置兩個菱形的花壇。計劃用“月季花”擺成兩個菱形。如果一條邊用了11盆月季花,還需要多少盆呢?為什么?如果一邊上用了14盆呢?為什么?這一問題的創設由于和生活情境緊密相關,促使學生去思索,去討論。把抽象的枯燥的菱形的性質——四條邊都相等,具體化,生活化,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情境中學到了新知。從而使學生體會到數學離我們的生活原來這么近,從而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的學習,把“為學數學而學數學”變為“為用數學而學數學”。

總之,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只有重視學生的生活經驗,在數學教學中多利用生活實際構建數學課堂,達到數學教學生活化,生活實踐數學化。幫助學生在數學與生活之間架起一座橋梁,讓數學學習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我想,數學學習的現狀能得到很大的改觀。

備案序號:蜀ICP備14029754號-1 投訴電話: 010-66092315、66093315 監督舉報郵箱:12391@moe.edu.cn | COPYRIGHT 2014 瀘縣梁才學校版權所有 成都市永風揚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技術支持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四川省互聯網舉報中心
国产午夜在线观看av,国产精品99久久不卡,欧美性爱一级破处免费看,亚洲视频二区中文字幕
五月婷婷第四色国产 | 亚洲国产动漫日韩精品一区 |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 | 中文字幕日韩一区二区不卡 | 在线白嫩萝福利莉视频动漫 | 日韩一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蜜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