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藝術性語言美化地理課堂
瀘縣梁才學校 雷明巧
摘要
教師的語言是教師基本功之一,它體現著教師的學識、能力、才華、風度。這就要求我們老師長期反復地去學習、打磨、積累和總結反思。如何用藝術性語言美化地理課堂?1、地理教學語言的啟發性;2、地理教學語言的準確性;3、創設藝術性地理課堂,增強語言的生動性;4、活用古詩歌增加地理的內涵;5、精心創設問題情境,利用故事性語言,活躍學生思維和能力。
關鍵詞:藝術性 語言魅力 地理課堂
正文:
一節課,不僅僅要講解豐富的知識,還要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增加師生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同時還要是一種藝術的享受。教學時,教態大方親切自然,語言規范準確、精煉生動,富有感染力和啟發性,通過課堂教學,學生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就會有相應提高。一節好課既要能引人入勝,又要讓學生身臨其境,這就需要教師的語言功底,能不知不覺中讓學生進入地理教學中。讓學生回味無窮,經久不忘。教師優美華麗的辭藻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我們學生臨摹的方向。
教師的語言是教師基本功之一,它體現著教師的學識、能力、才華、風度。教師的語言要清楚、明白、精煉、準確、生動、形象而又帶有啟發性。這就要求我們老師長期反復地去學習、打磨、積累和總結反思。
一、地理教學語言的啟發性
教師的語言具有啟發性,可將一個較復雜的問題分解成為幾個小問題啟發學生思考分析,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如分析地中海的分布規律和特點時,我們可以通過啟發學生在圖上觀察“地中海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氣候分布的海陸位置特點”,再啟發學生“為什么同在一個緯度會有兩種不同的氣候類型”,這樣使學生對地中海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氣候的分布規律,氣候特點,有一個完整的對比的認識?;蛘咴谥v解東西半球的分界線上,利用多媒體把0°經線和180°經線,20°W和160°E用不同顏色描繪出來,在讓學生分析我們到底選擇哪一個經線圈來分東西半球。記得在分的時候不要把一個國家或者一個地區分成兩個不同的半球,我們應該怎么辦呢?
- 地理教學語言的準確性
在教學過程中,地理教師的教學語言不僅要具備感染力,還應該注意語言的準確性。如,在學生讀圖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對某些地理事物和現象進行分析時,首先要求教師的語言,對于分析什么具有指導性。將需要學生進行分析的內容,用準確的語言表達出來,不要模棱兩可。如在分布圖上,是分析某一事物的分布地區還是分析事物的分布規律;在景觀圖上是分析該景觀的特征還是分析其形成的原因等均要求教師明確的指示學生,便于學生做有重點,有目的的觀察和分析。
- 創設藝術性地理課堂,增強語言的生動性
一位優秀的地理教師運用生動形象、繪聲繪色、令人動情的教學語言能更好的使學生注意力集中,讓整個課堂氣氛生活、活躍。在講到世界遺產名錄中提及到云南麗江古城。遙望學生,追憶起書中的云南麗江古城。它坐落在云貴高原上,山泉沿著玉龍雪山的山麓緩緩流淌。河水看著古城的每一塊磚、每一片瓦,訴說的是那遠古的洪荒。真有種水在城中過,城在水中央的愜意。踏上青石板,不管你來自何方,我們總會相聚在城中的四方街。古城中沒有旅館只有客棧,猶如時空穿越般我們走進了一米陽光,站在一米陽光客棧的樓上能清晰的看到麗江古城的全貌,一種歷史的厚重撲面而來。學生聽到老師的這段對白情不自禁的走進了我們的地理學習。
講解地圖的發展這課時,我展示了中國一幅石板地圖,在我的引導下,同學們積極在石板地圖中找地理要素進行小組討論。生:“我們小組討論的是大河,大河呈幾字形,是中國的母親節黃河,古時候的黃河水是清澈的,還孕育了古代燦爛的文明被稱為中原之地。但后來環境被破壞,大河慢慢變黃了就成了黃河。”師:“不錯,原來的黃土高原是郁郁蔥蔥的森林,后來人們亂砍亂伐以后就變成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黃土高原,植被被破壞,水土流失,大河水就漸漸形成了今天的一碗河水半碗沙的黃河。來,這面小組的同學”生:“我們小組討論的是巴,我們是四川人,四川古時候叫巴蜀,我們家鄉文化悠久,其中三星堆文化把古巴蜀文化推到了高峰。”師:“在蠶叢部落時期我們四川就是統一的巴蜀部落,三星堆文化就是來源于此,后秦入川,派太守李冰進駐四川修筑都江堰,解除岷江水患,使得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成了名副其實的天府之國。”生:“老師,我們小組討論的是巫山,古詩中有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巫山有神女十二峰,上面的景色非常的迷人,上次我跟隨我爸爸他們去旅游時還看了長江三峽和三峽水電站,那個壯觀讓人嘆為觀止。”還沒等老師提問,下面的同學已經迫不及待的要把自己解密的地理事物給同學們解說。有些同學還加入了神話故事,歷史名著,名詞名句,如:“洛水,有古時候的河圖洛書,還有曹植的《洛神賦》”;“渭水和涇水,有句成語叫涇渭分明,并繪聲繪色的講解了夢斬涇河龍王的故事”;“汾河名句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中的杏花酒”......利用石板拓片地圖把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調動起來,讓地理更加的生動形象,辨識度頗高。
- 活用古詩歌增加地理的內涵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在講訴長江的時候引入詩詞,欣賞長江的浩瀚。借此讓同學們找長江源頭和最后注入的海洋。毛主席曾在《水調歌頭•游泳》中寫道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更立西山石壁,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出平湖。詩中的種種到了現在已經夢想成真。高峽出平湖的三峽水電站的位置和意義。長江三峽的鐘靈秀,洞庭湖的氣蒸云夢澤,鄱陽湖的萬里水鄉,蘇杭的吳儂暖語,魚米之鄉的富庶無疑不是在給我們講述著長江的故事。
- 精心創設問題情境,利用故事性語言,活躍學生思維和能力
情景的創設圍繞地理的主干知識,結合生活實際和社會熱點,提出一些有利于學生思維培養的、特別是能激發學生探究欲望、激勵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有價值的問題,并積極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積極向上的課堂氛圍。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挖掘其潛力,追求多種教學手段的優化組合,恰當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教師在講到學好地理要了解地理事物產生的原因時,給學生用講故事的方式進行深入:從前有一對雙胞胎,后出生的弟弟比先出生的哥哥大一歲,你們說奇怪不奇怪?學生的情緒再次被調動起來,由于這個問題一時難以理解,我只提示性地告知學生這對雙胞胎出生在“日界線”附近,具體原因等以后在講解?;蛘邔⑵叽笾藓退拇笱蟮臅r候把各個的由來用講故事的方式說出來學生更容易記憶,而且提高了學生對各個大洲大洋的興趣。對這些問題的提出,給以后的地理教學設置了懸念,激發了學生好奇、探求的心理,達到了興趣高潮,有助于學生保持長久的地理學習興趣。
老師努力經營藝術性課堂,以地理情感牽引學生生動性是地理課堂的最大魅力,藝術性是地理課堂的生命。初中生活潑好動,處于由形象思維逐漸向抽象思維過渡的時期,特別喜好生動有趣的課堂教學。為此我們在教學中應利用自身地理素養和語言功底,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激勵積極探究,使學生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我在教學過程中既要注重口頭語言的生動,又要體態語言的優雅,還要注重多媒體教學的精彩,促進學生直觀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真正體現新課程所倡導的“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學習對學生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等基本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