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音樂教育對中學生全面發展的作用
瀘縣梁才學校 音樂組 陳晶鈺
音樂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一部分在社會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不僅僅是“育才”,更是起到了“育人”的功能。在學校教育的各個階段里,中學階段是學生成長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學生的身心都處在發展并完善的重要階段,音樂教育作為一種特別的教育形式,對中學生的全面發展尤為重要。
(一)音樂教育可以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
美育是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教育是實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對于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有著重要的作用。
音樂教育通過不同的音樂藝術形象來培養學生健康、積極向上的思想。如q七年級上冊教材第一單元:歌唱祖國中《彩色的中國》的歌詞為例:“輕輕打開地圖冊,我第一眼就看到了彩色的中國。碧綠的是平原,金黃的是沙漠,長長的是長江,彎彎的是黃河,寶島臺灣像小船在東海上漂。神州處處好,神州處處好,我愛你啊彩色的中國。”我們可以看出這些歌曲對培養他們的愛國主義、實現祖國統一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在抗戰時期《軍民大生產》、《保衛黃河》、《游擊隊歌》等這些歌曲讓學生體會了革命的艱辛和中國人民的勇敢,更讓學生學會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還有一些歌曲是鼓勵學生奮發向上的,如《中國少先隊隊歌》、《我們的生活多么幸?!?、《草原英雄小姐妹》等,學生在演唱這類歌曲時,能激發他們的斗志,樹立自信心。音樂教材豐富多彩,每一首歌曲都有它要體現的時代特點和思想內容,在音樂的感染和沖擊下,能讓學生更好培養品德修養,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
(二)音樂教育能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
現在的中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階段,加上面臨著緊張的學習任務,難免對他們的心理產生不良影響。而通過建立在表現欲基礎上的各種音樂活動能夠疏導情緒,讓情感得以平衡。我在上課的過程中發現,在我講授歌曲時學生的抬頭率并不高,而當示意大家齊唱歌曲或者分組演唱歌曲時學生們的情緒馬上就跟著歌聲變得歡快起來。所以,在音樂教學中更重要的同樣是學生自主參與而并非教師的一句一教。關于音樂,冼星海這樣說道:“音樂,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音樂,是生活中的一道清泉;音樂,是陶冶性情的熔爐。”著名的音樂療法也是運用音樂來調節改善人們的情緒。它主要有體感共振音樂療法和高頻音樂療法。科學家們經研究發現,優美悅耳的音樂有助于消除心理、社會等因素所造成的緊張、焦慮、憂郁恐怖等不良心理狀態,從而提高應激能力。體感共振音樂療法主要適用于身體健康的恢復、改善和維持。而經美國試驗證明,高頻音樂療法主要針對自閉癥,多動癥,閱讀困難癥和抑郁癥有療效。音樂教育對調節情緒,促進身心健康發展都起到了積極作用。而多種多樣的音樂教育活動則讓學生的課余學習生活增添亮麗色彩,參加音樂活動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表現能力,還讓他們的學習生活變得豐富多樣,不再單一、枯燥。由此可以看出音樂教育能夠疏導情緒,釋放壓力,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還能在學習之余讓學生的學習生活更加豐富精彩。
(三)音樂教育可以增強學生的記憶力
記憶力是大腦對過去曾經經歷過的東西進行保持、再現回憶的能力。音樂教學過程是與節奏、律動、語言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學生在參與音樂學習的過程中,記憶力能得到鍛煉和增強。在音樂教育中,往往是通過感知覺和情感的相互作用來影響學生的記憶力。首先,音樂基本知識和課外延伸知識都屬于詞語記憶;唱歌的發聲方法,舞蹈動作組合,屬于動作記憶。其次,音樂記憶是建立在耳朵對音響的感覺與把握的基礎上,對聲音所塑造的音樂形式都屬于形象記憶,如對音樂音高的記憶、對音樂節奏的記憶、對音樂主題的記憶等,都是形象記憶。再次,音樂是用來表達情感的,抒情是塑造音樂形象的主要手法,因此,音樂提高記憶的主要內容之一是音樂情感。音樂情感與心靈情感的碰撞,使心靈情感產生震撼,從而提高了審美的效果,也加強了音樂對大腦的刺激反應度,增強了記憶效果。加拿大的研究也顯示,受音樂教育的孩子比不受音樂教育的孩子有更好的記憶力。加拿大安大略省一所大學的心理學、神經系統科學和行為學教授勞雷爾·特雷納說:“研究顯示,如果你在學習音樂的話,你的大腦運轉與沒有學習音樂的人是不同的。研究首次顯示出,接受音樂訓練的孩子與沒有接受音樂訓練的孩子在一年內大腦反應就會產生差異。”由此可見,音樂教育對提高學生的記憶力有著重要作用,記憶力的提高也就促進了學生在學習上的進步。
(四)音樂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和創新思維
愛因斯坦曾經也說過:“我的科學成就,許多都是受到音樂的啟發而來的。”其中,震撼世界的廣義“相對論”就是受音樂的啟發而產生。由此可以看出音樂教育對創新思維的培養起著重要作用。音樂的自由行、模糊性、不確定性特征,給學生理解感受音樂提供了想象的空間,為創新思維的培養提供了良好的基礎。音樂教育讓學生在音樂中享受到喜悅、樂趣;從音樂中得到啟迪,使他們的思維得到開發;在美妙的音樂中充分發掘自身的潛能,培養了他們的創新思維。加強音樂教育,能促進學生形象思維的開發,使學生具有豐富的想象力、敏銳的直覺和創造性思維。
(五)音樂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提高審美能力
音樂教育的目標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方向就是通過音樂教育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也叫“審美教育”、“美感教育”,是培養人對于自然界的美、社會生活的美和藝術作品的美的感受、鑒賞、評價、創造及愛好、情感的教育。“美”是音樂的靈魂,音樂的“美”是以音樂為載體的,在音樂教育中它用藝術美澆灌著學生的心靈,用優美動聽的音樂豐富美化他們的精神生活,培養、陶冶他們高尚的品質和情操,提高鑒賞美丑的能力。
音樂教學是樹立審美的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里貫穿了所有的審美因素,學生在長期的音樂教育中,慢慢學會感知、體驗音樂,情感意向受到影響,形成了審美情操。音樂教育的教學能創造一個又一個的藝術情境,引導學生參與音樂的審美體驗,讓他們用自己的耳朵和心靈對音樂作品結合起來欣賞,讓學生從音樂優美的形象和旋律的陶冶中感受美、體驗美。如我國著名的民樂曲《彩云追月》就為我們刻畫了一個神話般美妙的境界,使樂曲顯得格外優美寧靜。它的音樂形象鮮明,旋律委婉質樸,節奏流暢多變,在柔美的旋律里,形象的展現出月夜的迷人景色。在演奏中,不同的樂器、不同的音色、不同的表現手法,將山河秀美、碧波月影,層層漣漪的湖光山色演繹的惟妙惟肖,令人陶醉,仿佛身臨美麗的月色下。在這首樂曲中,琵琶、古箏、中阮、蕭、二胡等樂器的合奏,為學生展現出中華民族器樂的魅力,在八年級的音樂教材上還通過它改編成一首二聲部合唱歌曲《彩云追月》歌詞生動唯美,曲調優美動聽學生不僅感受到樂曲的意境美和音色美,還豐富了他們的審美情感。
音樂教育對中學生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不僅僅表現在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促進身心的健康發展、增強記憶力、培養思維能力、提高審美能力等方面,還有許多許多的作用。我們在學校教育中,應重視對中學生的音樂教育,努力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