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書育人--教師
——林鐘莉
教師的稱謂,最早出現在我國西周時期,稱謂“師氏”簡稱“師”,系教國子的官員。西周的統治者為培養善戰的貴族弟子,開辦了“國學”,有高級軍官“師氏”任教。由于“師”是傳授知識的,而“教”又是傳授知識的一種重要手段,從而使“教師”一詞成為“傳道授業解惑”者的美稱。
從前,教師教的都是一些達官貴族,而如今,只要是達到入學年齡的孩子,都可以入學。教師成為提高當今人類社會整體素質水平的關鍵。現在孩子大多都是獨生子女,有的嬌生慣養,有的性格孤僻,有的厭學,怎樣才能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怎樣才能讓學生喜歡學習,怎樣才能讓學生成為一位合格的學生,這是讓每個教師都深思的一個問題。課堂上,教師認真的講授著書本上的知識,學生有的在認真聽,有的在發呆,有的在搞小東西,課堂的效率不高,怎樣才能提高課堂效率。作為教師的我,經過一年的工作經驗,我得出的結論就是:課下認真備課,將每個環節準備好,將PPT做的精美,設計一些游戲環節,想想怎樣的游戲才能讓學生更加感興趣。上課的時候,打起12分的精神。教師的精神面貌會直接影響課堂的效率,教師若是精神抖擻的上課,孩子們注意力也會跟著提高。教師若是精神面貌不佳,孩子們也會跟著興趣低沉。同時,教師的眼神也是課堂利器。當發現有學生在沒認真聽講時,教師可以給予學生一個矚目的眼神,讓學生的思維回到課堂之中。教師在上課的時候,可以使用一些夸張的肢體語言,讓課堂更加生動有趣。課外,做學生的良師益友。教師要有獨特的人格魅力,讓學生喜歡并且欽佩。現在很多學生將公平放在嘴邊,而教師要把公平放在教學、行為之中,一視同仁,說到做到。在小組評比之中,要做到加減分公平公正。在對待學生之時,要做到不偏愛不厭煩,特別是對待后進生,教師要有耐心地去幫助他們;對于成績優異的學生,不能特別偏愛。日久見人心,這樣長時間的跟學生交往下來,學生會對教師產生喜愛欽佩之情,上課也會更加認真聽講。課堂效率提高了,學生學習得知識就會容易吸收。
作為教師,不僅要教學生書本上的知識,更要教會他如何去做人。光有書本知識,不知道為人處世之道,那么,這個學生也不是合格的學生。教師在言傳身教中,要教會學生怎樣去分享,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分享自己的小零食;要教會學生怎樣去禮讓,尊老愛幼,看到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比如說,同學需要借學習文具,大方的借給同學,而不是自己幸災樂禍的望著需要幫助的同學。在公交車上看到老人或者抱著小孩的人,能主動去讓位。同時,教師也要教學生怎樣自理,從最簡單的收拾自己的抽屜,收拾自己的書包開始,從小培養學生的自理能力。這些看視很小的事情,卻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不是短時間內就能教會學生的,是長久的習慣慢慢地養成。就像是小樹苗一樣,要教師一點一點地去澆水,施肥,在成長的過程中,還會出現一些壞毛病,教師要細心觀察學生的變化,及時地處理學生出現的不良好行為習慣現象。人之初,性本善,不管是好的行為習慣,還是壞的行為習慣,都是后天養成的。因此,教育尤為的重要。從細節做起,從小事教起,言傳身教。學生的模仿能力很強,很多人說學生的行為習慣身上,多多少少有一點班主任的樣子。因為跟教師相處的時間比較長,在無形中,教師的一言一行就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學生的行為習慣。因此,教師先要嚴格要求自己,做一個合格的教師,才能更好的教學生,培養合格的學生。
教師,教書育人。教著學生書本上的知識,充實學生的智商;教育學生怎樣做人,怎樣做一個合格的學生,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提高學生的情商。無論是哪一個方面,都不是輕而易舉就能做到的。在教育這條道路上,任重而道遠。而作為教師的我們,努力要做到的就是,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出不平凡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