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一年級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
梁才學校 楊明秀 饒文嶺
從事一年級數學教學這一年,讓我深深領悟到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對教育的詮釋:“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習慣。”即“教育就是培養習慣”。一年級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并不只是簡單的要求學生上課坐好、認真聽講、舉手發言等那么簡單的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導孩子養成獨立思考、敢于提問、認真傾聽、樂于表達自己的想法及創新思維等方面的學習品質。
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習慣終身受益”。一年級的孩子年齡小,可塑性強,模仿性強,他們剛剛起步,就像一張純潔無暇的白紙,在上面描繪什么,就是什么。那么,作為一年級的老師要深知,良好習慣的養成對一年級的孩子來說是多么的關鍵。良好習慣的養成對一個人今后學習或生活是何等的重要,一旦學生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好的學習方法便形成于其中!那么如何培養一年級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呢?
一、培養學生認真傾聽的習慣
“傾聽是一種美德”,善于傾聽是一個人不可缺少的修養,也是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培養孩子學會傾聽,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尤為重要。
“親其師而信其道”,一年級的學生往往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會因為喜歡某位老師,就愿意聽他的課。因此,我們數學教師在教學中,應對學生傾注滿腔的熱情和愛心吸引學生聽課。應努力做到愛每一個學生,用親切的眼神、細微的動作、和藹的態度、熱情的贊語,親近學生,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當發現孩子認真聽講、用心思考、努力回答或提出各種問題時,要用真誠的話語鼓勵和體態語言表揚他們。
一年級學生的以形象思維為主,在教學中,教師注意教學形式的多樣化與直觀性,盡量利用教學掛圖、教具等達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采取多種游戲的方式進行練習,以不斷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因為,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小學生如果對數學有濃厚的興趣,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表現出對數學學習的一種特殊情感,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上課認真聽講的好習慣。作為老師,我們要把他們當成自己的孩子那樣去愛他們,要用贊美的眼光去看他們。看到某某學生聽講特別認真,就應該適時的表揚。從而可以帶動不認真聽講的學生。
二、培養學生積極思考的習慣
如果說智慧是創造的源泉,那么思考便是智慧的起點,積極思考更是一種智慧的力量。愛因斯坦曾說過:“發展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一般能力,應放在教育的首位,而不應當把獲得知識放在首位。”在一年級的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積極思考是至關重要的。
數學課堂上如果不積極動腦思考就不可能學好數學。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不是單純地“教”知識,而是通過引導幫助學生去做、去想知識。例如在教學“8、9的分與合”時,提問:“8可以分成幾和幾?9又可以分成幾和幾呢?”引導學生通過分小棒思考,得出結論。通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層次分明的練習,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興趣,促進所學知識的內化。“猜一猜”“找朋友”的游戲,以師生間、同桌間、小組內等不同形式組織學生活動,增加了學生練習的機會,提高了練習的效率;“有幾種分法”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有利于學生的數學思考。對能夠得出結論的學生我都給予肯定,通過不同的方式給獎勵,讓他們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同時,也讓學生體會到了不少數學問題是從實際中來的知道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
三、培養學生大膽發言的好習慣。
在課堂上盡量創造更多的讓學生發言的機會。但一節課讓學生們發言的機會畢竟有限。有的學生就會說:“老師,你還沒有叫到我呢?”那么老師就要耐心的向孩子們解釋:“一節課老師不可能讓全班所有的小朋友都起來回答問題,但敢于舉手的小朋友都是愛學習的好孩子,這節課老師沒有叫到你,以后上課時老師會盡量叫你回答問題。除了上課的時候你還可以找其他的時間告訴老師呀!”
學生在回答問題時如果正確且清晰,一定要及時給予表揚。如果學生回答錯了,說明他們對知識還沒有真正理解掌握,而他們的錯誤回答往往能代表一部分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如果我們能很好地加以引導,就有助于學生真正掌握知識。這時侯千萬不可嚴厲批評答錯的學生,這樣往往會挫傷學生的自尊心,致使在今后的學習中因為害怕老師批評而不敢大膽回答問題。
四、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習慣
我們人類生活離不開社會,也就離不開交流。同樣,學習數學也離不開相互的交流,培養學生樂于交流的習慣有利于學生的學習與成長。課堂上,培養孩子把自己的想法與同伴、老師相互交流,是很好的學習方法與習慣。無論是在小組合作學習中,還是在集體交流中,我們都應該培養學生勇敢自信的品質,鼓勵每個孩子勇于發表自己的想法。交流中,既要鼓勵孩子愿意贊賞、欣賞他人的見解,又要鼓勵孩子能提出與別人不同的見解,實現思想與思想的交流,從而提升學生的認知。
四、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好習慣
動手操作是兒童認識事物的重要手段。為了讓一年級學生易于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數學知識,教材安排了“擺一擺”“做一做”“涂一涂”“拼一拼”“畫一畫”“圈一圈”“分一分”等大量的動手操作活動。學生在直觀具體的操作活動中能夠積累學習的經驗,而這些經驗有時是無法教會的,必須由學生自己體驗。例如,在教學“5的分與合”時,教師讓學生借助自己伸出的5個手指,讓學生談談可以怎樣分成兩部分,很快學生就得出了答案,5可以分成2和3,5可以分成1和4,5可以分成3和2;1和4可以合成5,2和3可以合成5,3和2可以合成5。有了這一操作的過程,實現了由形象到抽象的過渡。再如:教學“認識物體和圖形”,一年級的孩子剛接觸幾何圖形方面的知識,其認識水平基本處于辨認階段。在平面圖形認識的一課中可以充分利用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關系來引入平面圖形,讓學生利用手頭的立體圖形學具,照書上的樣子沿著表面的邊緣畫出圖形,最后把學生的畫進行歸納小結,他們很快得出要學平面圖形。可是在后面的練習中卻發現有不少人把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混淆了,如讓他們找出生活當中見到的長方形,有的就說:“鉛筆盒是長方形的”,而不說“鉛筆盒的這一面是長方形的”。遇到這種情況,應及時糾正孩子的說法,并把紙制的長方體模型再次展示,讓他們在長方體上找長方形,在他們邊找邊說的過程中逐步把長方體打開,學生發現展開的長方體上有好幾個長方形,長方體是由多個長方形的面圍起來的。這個直觀的展現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了體和面的區別。所以教學中教師不光要善于為學生創造“最近發展區”,讓學生利用已有知識,主動探索和發現新知識,還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多利用直觀形象的教具來突破教學難點。
五、培養學生認真書寫的習慣
要求學生字跡工整,簿本整潔,格式規范,那么短短的一句話,說起來容易,可做起來真的很難,特別是像我們學校生源的實際情況,真是難上加難。當然,我們都知道良好的書寫習慣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夠達到的,它需要老師較長時間的細致引導和強化訓練方能形成。于是,首先向學生講明了作業書寫的要求,例如:字跡要美觀大方,每一行只能寫一個算式,每做完一題,要空一行,做豎式時,橫線要用直尺畫,簿本整潔就是要求學生盡量想好了再寫,少用橡皮擦,已經寫錯了,就應該擦干凈了再寫,否則,看上去不干凈,而且數字也看不清楚,這樣既會影響作業的正確率也會影響了美觀等要求。教師要培養學生一絲不茍的學習態度,幫助學生嚴肅認真地對待每一步運算,每一次思維過程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數學作業的質量。
當然,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單單是數學學科的問題,相信只要我們教師能夠堅持,把這些細節的工作滲透到到每一天,每一節課,用我們的愛心,細心,責任心呵護每一棵幼苗,相信我們的孩子一定會收獲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能夠輕松、快樂地暢游在知識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