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小學美術課堂實踐活動形式的多樣化設計
梁才學校 陳艷 胡靖
內容摘要:美術課堂比較生動活潑,尤其現在的教材形式多樣,教學過程中,與多種學科相結合,學生的學習興趣非常濃厚,美術課堂往往氣氛活躍。因此,我們在美術教學過程中,也要讓美術的這種綜合性與多樣性在學生的美術活動中體現出來,我們不能片面要求,不能簡單對待,就算同一課內容也要讓學生的美術實踐形式多樣化。這樣,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創造性得到了體現,藝術實踐的形式也多種多樣,最終也會給他們更多的啟示和呈現更新的美術面貌。從而,使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像爬臺階一樣上升。
關鍵詞:美術課堂 實踐活動 激趣 創造性 能力 形式 多樣化
正文:
美術教學劃分了“造型與表現”、“設計與應用”、“欣賞與評價”和“綜合與探索”四大領域,由此可見,美術作品、美術現象的產生過程,是需要一定的美術知識和技能技巧的,然而要作用于我們的視覺,也必需要借助一些材料和設備。如果要從視覺這方面來討論美術現象,那么美術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在生活和純粹造型藝術中,睜眼即是。而美術課程學習總目標也明確提出,“學生以個人或集體合作的方式參與各種美術活動,嘗試各種工具、材料和制作過程,豐富視覺、觸覺和審美語言,獲得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目前,學生的美術課堂活動依然是問答式和操作式,前者一般考查學生對知識的了解和對美術作品的賞析、體會,后者則主要查看學生對一些基本的美術作品創作技法的掌握情況和他們創新能力水平,具體體現在學生的講、寫、做、展。我們在美術的四個教學領域內,還可以探索和設計出更深入、形式更多樣的藝術實踐活動,只是這些不同的實踐活動形式是針對一個教學內容進行的。這樣的話,學生的思維可以從一個教學內容里的知識技能和情感體驗,延伸到更廣的思維范疇里。但是,不一定是一個學生或者一個學習小隊去完成更多的作品,而是讓他們跟據自己的喜好選擇適當的活動方式去表現自己在某一課的收獲或者所得的啟發。根據我們的教學經歷和對區域內學校美術教育的了解,大家對學生的美術活動往往不太重視,特別在偏遠一點的農村小學,更會借于材料準備困難及各種教學設備不齊全等原因,課堂活動難以實施,除非要辦展覽和參加比賽,這樣的普遍現象,恰恰違背了培養學生創造力、想象力、發展學生綜合能力的美育理念,也讓學生失去了學習美術的信心和興趣。而學生的美術活動成果,正是我們某個教學過程中,體現教學目標的重要依據。要達到一定的教學目標,單一的學生作業形式也是屬于低層次的,我們還要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創造亮點,使課堂實踐活動呈現多樣化。
一、調查研究類實踐活動,能提高學生自主研究的能力。
美術的教學很多時候是以手工和繪畫活動的形式進行的,要完成良好的美術作品,學生的手腦必須要很好的協調。他們在運用不同的物質,不同的方法去動手操作的時候,必然要有不同的思維,而呈現的作品,又有一定的內在聯系,或者說都能達到最初的活動要求,這就是他們活動形式的多樣化。而如果我們能在課外把書本上的相關主題結合起來,分配給相應的學習小組利用課余時間進行調查研究,并在教學中去踐行,那么學生的作品肯定不會呆板、單一、千篇一律,而是異彩紛呈的。
調查性實踐活動,通過讓學生分小組去調查家鄉藝術資料,讓學生就其感興趣的活動深入社會廣泛調查,讓他們在現實生活中融入社會,解決問題。如學習《我們家鄉的小吃》、《我們家鄉的藝術》、《我們家鄉的發展史》等課型,我就設計了這樣的實踐活動:請同學們分小組去調查我們家鄉的這些文化和藝術,在了解和調查過程中,注意收集資料,并設計制作宣傳海報。在本次活動中,學生參與度較高,每個小組都按照課程要求對自己家鄉的歷史、小吃以及藝術等文化進行了調查,有的同學甚至把家鄉的小吃都帶到了課堂上,讓全班同學品嘗,在各小組的交流中,解決了課堂知識的實際問題。在調查性實踐活動中,學生本著對美術學習的濃厚興趣,可以收集可用的材料進行不同形式的美術實踐活動,對場地沒有特別的要求,可以在老師的指導下正確使用工具。如此一來,美術活動成果展示方式也就靈活多樣了。
二、欣賞評述類實踐活動,能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語言表達能力是美術教育的一個重要目的,欣賞評述類實踐活動就能實現這一目標。根據我們目前的教學實際,作為一線美術教師在教學中的思索,我認為欣賞評述課,可以和語文課結合起來,實踐形式也可以像寫片段作文一樣來完成,讓學生在展示和講述自己作品的過程中更加自信,提升心理素質、形象思維能力和口頭評述能力。在小學分階段制定美術活動的難易程度上,教師應限定字數,并要求小文章語言精練、簡潔。如學習了六年級《凝固的建筑藝術》一課后,我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對某一建筑進行欣賞評述,很多同學對我們學校的教學樓進行了這樣的描述:我們學校的教學樓、宿舍、學術交流中心、體育館、科技樓全是這學期新建起來的,這些建筑全是現代簡歐風格,房頂使用了外墻黃色琉璃瓦,有中式建筑的風格,墻體有白色涂料和黃色瓷磚做裝飾,墻體上的玻璃是藍色的,建筑底層還有一些漂亮的花草做陪襯,讓這些建筑顯得更加高、大、上。這種類型的課堂活動,讓學生展開想象,通過文字形式來表達,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還培養了學生的想象思維。
三、故事創作類實踐活動,能拓寬學生的想象思維空間。
小學一至六年級的學生在不同年齡層次對美術有不同的興趣,低段學生以玩來造型,中段學生開始有初步的欣賞表述能力,能簡單運用技法進行實踐,高段開始有初步的寫實需求,技法意識增強。不同的學段都有不同的興趣取向,但學生們都是可以就一個學習內容組織以興趣支配的藝術實踐活動。比如:二年級上期的《大樹的故事》一課,學生在畫中都能感受到美術活動帶給他們的快樂,我先是引導他們自由想象,然后圍繞大樹的一部分添加其它的物體,我讓他們任意選擇工具材料,他們自由畫出一些形象之后,就繪成了一幅有趣的故事了圖了。記得二年級一班的鄭雅琪同學用水粉顏料畫了這樣一幅關于大樹的故事圖,畫中描繪了一棵很大的樹,樹上有她和小動物的家,樹洞里也住著一些小動物,草地上開滿了鮮花,每天都有小朋友和小動物來到這棵樹下玩耍,畫面美極了。通過這樣的主題繪畫練習,學生的繪畫能力得到了提升,想象力也得到了開發。
學生對故事性創作活動興趣濃厚,有趣的活動內容能吸引他們,更能鼓勵他們去自主完成。對于有些同學資料少等情況,我們可引導他們利用網絡資源或查閱資料去發掘,變成成書面小故事或畫成連環畫。如學生學完三年級上冊的《連環畫》后,我設計的活動形式便是讓各小組在假期里分別利用網絡和書籍查詢故事資料,然后編繪成六組左右的連環畫。從作品上交量和課堂上發言的表現來看興趣濃厚,積極主動,效果好。記得三年級二班的梁志凌小朋友就描繪一幅龜兔賽跑的故事,畫中的兔子和小烏龜特別可愛,還穿了五顏六色的花衣服,每一張故事情節描繪的也很有趣,它們穿過叢林,跨過小溪。在比賽的途中,小烏龜和小兔子還遇到老虎和獅子,它們為了避開這兩個兇猛的家伙,甚至忘記了還在比賽,一起想辦法逃離危險的境地,最后它們成為了最要好的朋友。從畫面效果來看,學生的想象力得到了提高,也激發了對美術學習的興趣。
四、綜合材料類實踐活動,能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在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學生之間的差異性是客觀存在的,我們要做的不是消除這種差異性,而是要放大。這里的差異性不是優劣比較,而是面貌多樣,包括材料、技法和呈現方式。一件學生美術作品要體現它的綜合性,體現它的與眾不同,在創作過程中,我們就應該鼓勵學生集思廣益,合作完成,這樣可以解決很多一個人難以解決的問題,比如材料收集,技法創新等等。只要學習小隊發揮了合作的作用,那么,就算是我們的學生美術作品可能數量上少了,但肯定形式上會更加多樣化。同樣一個美術題材我們除了讓學生用寫評論、編故事、繪畫創作之外,還可以讓他們運用不同材質的材料進行空間或者平面的造型活動等等。比如讓學生完成一件以《刷牙》為主題的作品,我們除了讓學生大膽表現一個人物在刷牙時的面部表情以外,還可以用紙盒做成人物造型把畫下來的人物面部剪下來貼在立體紙人的頭上面,再用一些木棍做成牙刷。這樣一來以手工和繪畫的相結合而成的作品就會既新穎又有趣。甚至有些美術活動過程中還可以制作道具,表演節目或者進行游戲。也就是說,我們可以讓他們完成造型以外的美術實踐活動,我們同樣可以檢驗他們對知識的掌握和對活動可能性的開拓。
從美術作品的材料特性來看,學生的美術實踐活動在很大程度上要依托物質材料。他們通過改造、組合材料,達到造型目的,訴諸于觀者的視覺。那么,要運用什么材料,要什么質感的,要什么肌理的,要什么物理特性的等等,都要依照目的去收集。不同的材料會產生不同的視覺效果。比如布匹與樹皮的效果是不一樣的,皺紋紙與瓦棱紙有不同的紋理。在材料的使用啟發上,要親自去收集和展示,并引導學生看一些相應材料制成的美術作品。
只要針對同一個活動要求,產生了面貌多樣的藝術活動形式,那學生的思維能力、創造能力和動手能力自然會得以提升。人從低級動物上升到高級動物,在于人會制造和使用工具。如果從美術是一門造型藝術這個角度去看,人類先祖打制的第一塊石器就可謂一件原始的美術作品。在人類漫漫歷史長河中,美術以其強大的記錄、裝飾和表現等功能,幫助人類走向文明。人們表達信仰,有佛陀的泥塑,也有菩薩的石刻,也有眾神的壁畫;人們裝飾服裝,可以繡花,可以鑲花邊,也可以嵌金銀。人們因為生活需要,心中一有造型的意愿和沖動,都要借助物質去實現,物質種類繁多,相互組合更出新花樣,這就從客觀上體現了美術作品的多樣性。正是因為這些,我們在小學美術教學中,趁學生有很強的好奇心和對美術濃厚的興趣,我們可以引導他們以某一課的知識為出發點,去實踐各不相同而又有內在聯系的美術活動。我們相信,這樣的教學,可以讓知識升華,可以讓技法更新,可以讓學生的創造力得以提高,也可以讓學生的審美更包容。這樣的教學,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對學生的全面發展都是有積極而深遠影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