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應用與科學教育創新
何莉
摘要:信息技術在現代社會中正以自己獨特的優勢占據著一定的地位,它的足跡遍布各個領域,教育教學中信息技術為我們教師提供了豐富的教學手段,給學生提供了一種新的學習手段。在科學教育上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一定程度上促進教育資源的共享;激發學生學習、探究科學的興趣;拓展科學課的教學內容和知識的學習領域;幫助教師合理組織教學以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等等。信息技術在科學課上的應用沿襲了傳統教學模式和手段,在它們的基礎上應用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使科學教學更加“現代化”。運用信息技術我們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對教材內容、聲音、圖例以及學生實驗單的展示做到充分、及時的處理,給予學生展示一個生動形象的課堂情境,為教師的表達、表述順利教學提供有力的工具。科學課上信息技術的應用在極大的程度上避免了孩子的排斥心里,減輕了孩子們的對科學課的“恐懼”現象,使學生在課堂上快樂的學習,始終保持一個興奮、愉悅、探究為什么的狀態。因而,筆者認為小學科學課信息技術的應用對科學教育的創新、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有極大作用。
關鍵字:信息技術 科學教育 創新
小學科學教育是一門大學問,其內容涵蓋了生物、物理、化學、地理等領域。在我國實施素質教育過程,科學課是孩子們的必修課程,早期的科學給予學生的感覺大多是:無所謂、抽象、無聊枯燥……甚至大多數任課教師直接將課程省略或贈予語數教師(對科學課程的學習極不重視),這種現象在鄉鎮學校和西部地區普遍存在。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科學教育逐步的走向正軌,條件較好的城鎮學校基礎設施完善,教育資源充沛,信息技術走進了科學課堂,利用多媒體科學課堂更加豐富多彩,課堂教學結構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學生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教學的主體地位,教師則退居幕后真正成為孩子們的引導者。有趣的現代課堂、教師的設計創新、孩子們全身心投入積極參加實驗操作,教學效果得到了一定的提升。現在我就將信息技術的應用與科學教育創新談幾點看法。
- 在科學教育上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一定程度上促進教育資源的共享。
我國目前的教育資源分配極不均勻,東西部的差距、農村和城鎮的差距還比較明顯。不管是從師資力量上還是教學設施設備上我國目前的義務教育都存在較大的差距與分歧。城鎮的公立和私立貴族學校有完善的設施,標準、齊全的科學實驗室,經過專門培訓高學歷的的科學教師,多媒體網絡全校覆蓋等等,這些資源在偏遠的農村和西部山區是不可能實現的。信息技術的發展,教育領域的應用,尤其是與科學課堂的完美結合,使我們的小學科學課堂生機勃勃,孩子們通過教師的引導,觀看動畫視頻,學習名家的優質實驗。通過信息技術我們可以充分的利用學習國外教授形式、課堂結構,中西結合使資源最大化。比如,我國的小學科學課堂多以講授為主,孩子處于迷糊狀態,信息技術的運用可將國外的實驗、操作型模式進行借鑒,課堂上極大的提高了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再者,我所在的學校位于瀘州市瀘縣屬于民辦學校,我們配有標準的科學實驗室,本學期我校錄制了幾堂優質課,此優質課對瀘州其它幾個偏遠縣城的教師在教育教學上起到了一定的借鑒作用。
二、在科學教育上信息技術的應用可激發學生學習、探究科學的興趣以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興趣是我們最好的老師,只有當我們對某一方面產生了足夠的興趣我們才有動力對這件事研究到底。課堂上信息技術的運用,將各類有趣、生動的資源展現在學生的面前,給孩子們帶來了極大的樂趣,從中他們萌生了各種疑慮、猜想想一探究竟。比如我班的胡文浩和他們皮銀城在一次創造小發明課上受到其他學校同學的“多功能噴桿”,“足球射門網”的影響,他們兩個學生合力發明創造了一臺“魔力臺燈”。他們借助廢舊電池、小燈泡、帶吸管的奶茶盒導線組裝了一個簡單的小臺燈,導線和小燈泡放在奶茶盒的吸管上,手撥動吸管可以使燈泡旋轉,導線連接電池,我們的小臺燈就能給我們帶來光亮。興趣擁有超強的魔力,它會給予我們極大的力量。
三、科學課上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拓展科學課的教學內容和知識的學習領域
21世紀的新型教學要結合課堂內和課外,充分的利用學起校和社會的教育資源,開展全面的綜合性的學習活動,加寬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和范圍,改變學校是學習的唯一場地的形式和情況,逐步增加學生動手實踐操作的機會。在科學課堂上信息技術的應用能極好的實現這一目標。
如教學“機械擺鐘”一課時,學習擺鐘及其特點后,利用網絡進行及時拓展,除擺鐘可以計時外,課件引導學生回顧總結其它兩類計時工具:太陽鐘和水鐘。并讓孩子們在通過網絡尋找各種古代的水鐘和太陽 鐘。一個更加遼闊的知識海洋裸露在學生的面前,激發學生了解古代計時工具興趣。在查找中又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操作能力、合作能力和查找能力。這種方式體現了課堂與生活的緊密結合,打破了單一封閉的圈養是課堂,建立起了多渠道、開放式的教學模式。使教學手段、內容、方法得到了重新的整合,學校、家庭、社會有效的服務于教育。
四、科學課上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幫助教師合理組織教學
傳統的教學一本教科書就足夠,教師做的就是跟著書本走,引著孩子把書上的文字閱讀完畢,教師稍微做幾句的解釋,孩子們課后進行記憶,一學期的科學課堂就在無聊枯燥中度過,學習時間也浪費了,學生又沒有學到應學的知識。多媒體課件投入教學,教師根據課件的優勢制定自己的教學計劃,設計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課上合理安排導入、新課、實驗、小結等內容,信息技術的應用上教師的課件內容飽滿,尤其是在實驗板塊上,課件能為學生展示完整的實驗過程、要求和結論,孩子們能通過觀看實驗步驟進行自我操作,對孩子的實驗動手能力有了極大的提升。
例如,我在上《用水測量時間》這一課時,利用多媒體技術和展臺通過由太陽鐘的不足引出用流水來計時,進而學生觀看課件兩種類型的水鐘并進行認識,孩子們此時心里在猜測我們如何能親身感受用流水來計時,故教師根據安排設計一個實驗讓學生分組進行觀察從300ml的水杯里流出100ml需要多少時間,測量三次,最終讓學生得出結論:流水是有一定規律的,杯中的水越到后面流的越慢。那到底是怎樣計時的呢?教師又引導學生進行思考采用分段計時可不可以找出原因?故教師設計了第二個實驗,學生觀看課件(動畫展示實驗要求),學生根據100ml流水的時間先估計300ml中流出10ml、50ml、300ml需要多長時間(教師引導進行估計),學生在猜測的基礎上進行實驗,一探究竟。實驗過程中教師巡視進行知道,利用課件出示引導語或實驗過程。實驗結束后分小組進行匯報,發現我們實際的用時與猜測有差距,并非完全一樣,教師帶領孩子們說出他們所觀察到的:前面流速快,后面流速慢(水由流變成了滴),此時教師拋出了問題:那水鐘到底是怎么計時的?古人又是怎樣克服這些困難的?課件回到之前的受水型水鐘集體進行分析原理。有學生說到:容器里的水量一定的情況下就能保證流速一定;孔的大小對流速也有影響;容器的形狀也必須設計得當……學生觀察古代的“受水型水鐘”發現裝水的容器是一個漏斗狀,容器左上角有一根泄水管用來排出多余的水量,使水位保持一定,從而保證了整個水鐘的流速。整節課從提出疑問—解決問題—設計實驗—完成實驗—得出結論來進行,教學內容設計合理,課堂組織比較完整,學生動手操作到位,充分的信息技術運用在了科學課上。
科學教學中對信息技術的運用得到的僅僅是一種方法和形式上更新,更重要的是把信息資源帶到了科學課堂教學活動中,對現代信息技術的合理、有效、靈活運用,并能給學生提供一定的學習空間,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豐富、填充孩子們的表象,達到有效地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促進主動發展、培養創新的能力。這樣,學生的創新意識就會被激發出來,創造潛能就會被充分挖掘出來,其各個環節的優化作用是不言而喻的。